四月 清明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文 婴宁
据说,今年因是闰年,且立春在年前,所以,清明扫墓不能当天,得避开这一天。
上周日约同学小聚,未料俩人全回老家了,当时还纳闷怎么离假期这么近竟等不及回家呢,原来是这个原因。
这种说法,其实是信则有,不信则无。先生听同事们说了,发现天气预报当天气温有点低,索性和家人约好,假期第二天再回去。昨天回去的路上,发现一路上车竟极多,想必人们都信了这个说法了。
一年之中,三大祭扫节日,清明节、中元节、农历十月初一,是必要回乡祭扫的。
记得小时候,每到清明,母亲总是念叨:“前清明后寒食。”并说,寒食才是上坟的日子,且前三天后四天都是祭扫的日子,并不必拘泥非得当天。
所以,临近节日那几天,她总会挑比较轻闲的那天回娘家为姥姥姥爷扫墓。
小时候也分不清清明和寒食节的不同。后来方知,寒食节来源于春秋时的介之推,而清明则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。
在传统的节气中,清明起源于周,历史更为长久一些。二者文化内涵不同,随着历史的变迁,寒食与清明这两个挨得很近的节日也渐渐同化。
岁月流逝,寒食节不知从何时起悄悄地融入了清明节。两个节日,追忆寄思是相同的,踏青游春也是相同的。
清明时节雨纷纷,只是北方的春,干燥多风,有雨的时候并不多。因扫墓要动明火,清明更需格外注意防范。今年的清节前几日,连日阴沉,没想到清明三天天气竟是极晴好。
寒食寄哀,清明思故。一边是慎终追远,寄托哀思,一边是新生和希望,繁花落肩。
河边的草,黄了又绿,枯了又荣,逝去的亲人,早已去了天涯,却以另一种形式永远留在了我们心中。
岁月无情,我们的亲人,早晚总有一天会从我们身边离去;岁月又有情,让人们在一个又一个特殊的日子里,牵起那根不断的亲情。
传统的文化中,没出嫁的女孩子似乎不必扫墓。所以,在我儿时的印象中,一年四季祭扫的活动我都没有参与过。
只记得唯一的一次,忘了当时是怎样的情形了,似乎是中元时,本家的二娘带着很小的我去给祖宗们上坟,那应该是第一次知道老祖宗们的坟冢在哪。
四周是一片枣林,记得自己在四周找拾树上掉下的枣子,故而印象深刻。
婚后,自从有了私家车后,倒是经常随着先生一起回乡。北方的春,清明之后才会真正的风轻日暖。桃李杏已经凋谢,唯有青青的麦田,在眼前向远处延伸。
祭扫完毕,总会在田野上徜徉一会儿,仿古踏青,欣赏一下田间的风光。
天地清明,日暖风轻。时不时地飘来田野特有的清新气息,散落在麦田中的零星野花,洋溢着蓬勃的生机,偶尔掠过耳际的鸟鸣清脆悦耳,冲淡了些许惆怅。
一年又一年,随着时间的流逝,离开的亲人已化作风化作雨,而我们也在四月的风里,走向春深处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