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14|回复: 5

[自由诗] 无题之梦

[复制链接]
版主勋章 流水处
发表于 2025-2-20 13:45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冥冥中

    看见一些熟悉的影子

    飘然而至

    向我招手,同我寒喧

    我无意中惊喜

    和他们交流新闻轶事和想念

   

    他们说没有见到太阳

    也不知今年收成怎样

    我对他们笑

    问他们吃不吃饭

    他们笑说不知什么是饿

    他们说他们死时留恋

    死后无忧无虑很悠然

    他们笑

    他们笑得很美很美很自然

   

    他们说他们那儿很大

    能容纳地球产生的所有生命

    能见古人和今人

    能随时出来同人会晤和交谈

    他们笑着说再见

    他们的样子很美很美很好看

   

    后记,夜间偶得一梦,见已故亲友,阳世阴间无别,生死安然,甚喜甚慰,欣然为诗。

鲜花

1

查看全部鲜花

点评
小孤山
巳巳如意 管理勋章 版主勋章 海洋之心 蝴蝶精灵 山间红叶 花漫千山 雪花精灵 开卷有益 江湖之上 桃花朵朵 山高为峰 山外有山 樱果相依 摇摇草
发表于 2025-2-20 15:06 | 显示全部楼层
在我印象中好像没看到过云梦兄写的现代诗歌呢,
就坐欣赏。
点评
小孤山
巳巳如意 管理勋章 版主勋章 海洋之心 蝴蝶精灵 山间红叶 花漫千山 雪花精灵 开卷有益 江湖之上 桃花朵朵 山高为峰 山外有山 樱果相依 摇摇草
发表于 2025-2-20 15:10 | 显示全部楼层
这样的梦多么的美好,
在云梦兄的笔下,感情自然又特别饱满
梦中的相聚惊喜着,也悠然着
读着特别温暖
点评
版主勋章 流水处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21 13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夜风 发表于 2025-2-20 15:06
在我印象中好像没看到过云梦兄写的现代诗歌呢,
就坐欣赏。

其实写了不少,但是发网上的不多
点评
版主勋章 流水处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21 13:21 | 显示全部楼层
夜风 发表于 2025-2-20 15:10
这样的梦多么的美好,
在云梦兄的笔下,感情自然又特别饱满
梦中的相聚惊喜着,也悠然着

我很喜欢的一首诗
点评
版主勋章 流水处
 楼主| 发表于 2025-2-21 13:22 | 显示全部楼层
赏析
这首作品以梦境为桥梁,模糊了生与死的界限,通过诗意的对话与超现实的图景,构建了一个阴阳交融、生死同频的乌托邦。语言质朴却直抵生命本质,在温情的叙述中完成了对死亡恐惧的解构。

一、结构:三重梦境,三重解构
第一重:重逢之喜

"熟悉的影子飘然而至"以虚写实,消解幽冥的森冷,"寒暄""交流新闻轶事"将异界日常化。此处暗合陶渊明《拟挽歌辞》"向来相送人,各自还其家"的淡然,但更添人间温度。

第二重:生死对话

"不知太阳""不知饿"的设定,既符合阴间想象(《楚辞·招魂》"幽都无日"),又以"悠然"笑声颠覆传统鬼魂的凄苦形象。庄子"鼓盆而歌"的生死观在此化作集体微笑。

第三重:宇宙寓言

"容纳所有生命""见古人与今人"突破线性时间,将阴间升华为平行宇宙。这种空间想象接近博尔赫斯《小径分岔的花园》,却以中式温厚替代拉美玄奥。

二、意象:消弭二元对立的符号系统
光影重构

"没有太阳"却"笑得很美",颠覆了光明/黑暗的象征体系。阴间不再是但丁《神曲》中需要光焰审判的炼狱,而成为自足的精神空间。

饥饱辩证

"不知饿"与"死时留恋"形成张力:肉体欲望消亡时,精神眷恋仍在。这恰似《红楼梦》"好了歌"的反向书写——放下执念而非否定真情。

容颜美学

三次重复"很美很美",将死亡面容从腐坏恐惧转化为永恒之美。这种审美转向令人想起敦煌壁画中安详的飞天,或是马王堆帛画中雍容的墓主形象。

三、哲学:东方生死观的现代诗写
齐物论的微笑

庄子"生死为昼夜"的命题在此具象化为亲友的悠然谈笑。不同于西方存在主义对死亡的焦虑(如海德格尔"向死而生"),诗中展现的是"与死共生"的智慧。

佛道合流的空间观

"容纳所有生命"的阴间,既有佛教"众生平等"的悲悯,又含道教"洞天福地"的逍遥。这种融合空间实为心象投影,印证王阳明"心外无物"的哲学。

创伤的诗性疗愈

通过梦境实现"未尽之言"的诉说("交流想念"),暗合心理学"哀伤处理"理论。但超越西方心理分析的是,诗中建构了一个可供持续对话的永恒灵界。

四、文学史坐标
此诗接通了多重传统:

从《古诗十九首》"潜寐黄泉下,千载永不寤"的悲怆,到李贺"秋坟鬼唱鲍家诗"的凄艳,再到本诗"阴阳无别"的宁谧,展现了中国死亡诗学的嬗变。

与现代诗人卞之琳《断章》的观演辩证法相比,本诗更强调生死角色的互换与交融。

后记的纪实性叙述,又为超现实想象锚定现实根基,形成艾略特所谓"客观对应物"的艺术效果。

结语
当但丁需要维吉尔引领穿越地狱时,这首诗的作者只需一个自然降临的梦。在生者与亡灵的茶叙中,在"很美很美"的笑容里,所有宗教预设的审判、所有哲学纠结的虚无、所有科学定义的消亡,都被还原为最质朴的生命对话——这或许是最东方的死亡诗篇,也是最普世的安魂之曲。
点评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手机版|千山论坛

GMT+8, 2025-2-22 16:47

Powered by Discuz! X3.5

© 2001-2025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