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UID
- 154
- 主题
- 回帖
- 0
- 精华
- 积分
- 1003
- 金币
- 枚
- 草籽
- 颗
- 鲜花
- 朵
- 注册时间
- 2023-5-8
- 最后登录
- 1970-1-1
|
本帖最后由 自励 于 2025-2-6 21:24 编辑
提示语:
元羡(宇文绍)是我的好友,她的文史功底不错,尤其热爱隋唐史,可惜她在2015年就不幸病逝了。
现在我将她过去写的一篇文章转给大家看,以文寄思。
从中唐名将郭子仪的崛起论人生的偶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
元羡
1、元羡初来艺苑,原是抱着学习观摩的态度,本不愿随便开帖。晋阳兄是第一个与元羡深交的艺苑大家。 在为晋阳兄才学的深度与广度折服的同时, 也为其出身而惊叹。 晋阳兄出自华州郭氏,是大唐名将郭子仪的后人。三国与唐朝是元羡最感兴趣的两个朝代,郭子仪作为中唐擎天一柱, 元羡也一直奉为偶像。与晋阳兄交谈的同时,发现兄长对自己的出身也颇为自豪。于是元羡决定作此文,祭拜大唐名将,同时奉与义兄。
近三百年煌煌大唐,给我们后世留下许多传说,许多遐想也有许多遗憾。 唐书中有君明臣贤的贞观之治,又有空前绝世的一代女皇,有锦天绣地的开元盛世,也有苍凉悲惋的天宝秋风。 有“万国衣冠拜冕旒”的豪迈昌盛,又有“边庭流血成海水”的怛罗斯惨败。这其中最引人乐道的,只怕是“在天愿为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”的李杨爱情,还有随之而来的“爷娘妻子走相送,尘埃不见咸阳桥”的安史之乱。自古以来,对安史之乱的原因,学者们有许多争论,或见罪皇室,或归罪宰相,或引之为后世持续千年的华夷之辩。在这里,元羡希望通过郭子仪的人生轨迹,讨论一下人生与历史的偶然与必然。抛砖引玉,且作笑谈。元羡身在异国,手边的资料只有一部新唐书,所有叙述论据将从此书或网络搜索引来。
郭子仪,字子仪(这也太省事了吧)。华州郑县人,新唐书中没有具体记载郭子仪出生的年代,古狗搜索显示其生于公元697年,这是尚在周武时期,武皇神功元年。提及这些是想点明一下时代背景,这一年是武周历史上相当重要的一年,酷吏来俊臣被杀,昭示这武则天彻底结束了风声鹤唳的酷吏时代。内政朝局逐渐正往开明和谐的方面发展。同时在边庭,唐军打败突厥与阿拉伯,边患既靖,内政也渐渐修明。这时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,正在京外任职,(寿州刺史郭公神道碑)记载,“凡凡历州掾至别驾者三,转府僚、迁郎将者五,兼团练、监牧使各一,除吉、渭、绥、寿刺史共四州,累勋上柱国,进阶中大夫”,由此处看来,少年时期的郭子仪,跟随四方为官的父亲走遍了天涯海角。隋唐时官吏虽然都只崇尚京内为官,一旦被贬出京,便唧唧歪歪,摔摔打打,磨磨迹迹不肯上路,三五好友还要聚在一起喝酒写诗开“哀送会”。而在元羡看来,京外为官最是锻炼人才的好机会,且以张说为例,张说在武周时期就曾被贬出京,开元初任中书令,因为卷入玄宗与太平公主的争斗被贬岳州,继而迁幽州,后升任天兵军节度大使,再任朔方军节度使,一代出将入相的大才在边境成长起来,倘如留在长安,身处权利斗争的中心,身家性命只怕也难保全。郭子仪随父亲走南闯北,路途之上,只怕增长了许多见识,了解了许多生在长安洛阳的纨绔子弟无法了解的人事人情。日后身侍玄宗,肃宗,代宗,德宗四朝而屹立不倒,众多边将出身的大臣被杀被贬而郭家的荣华一日不辍,和他少年时养成的素质和积存的经验只怕密不可分吧?父亲的五州任职经历,算是郭子仪一生中的第一笔宝藏吧。
2.作为大器晚成的代表人物,郭子仪少年和青年时代的事迹很少见诸史传,新唐书对郭子仪最早的记述始于“以武举异等补左卫长史”。至于他是在哪年参加的武举,书中并没有指明。但是武举的年龄下限在《新唐书选举志下》中提到“武选,凡纳课品子,岁取文武六品以下,勋官三品一下及下五品以上子,年十八以上,每州为解上兵部,纳课十三岁而试。”按照郭子仪的年龄,参加武举最早也在开元三年之后。科举制度是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创举,在高门士族把持政权的时代,给寒门之子辟出这么一条向上攀登的道路,隋文帝实在功在千秋。而武则天在均田制逐渐衰落,府兵制随之瓦解,且需要打破关陇贵族长期垄断军政要职的前提下创立武举,又给了郭子仪一个走出家门,迈向仕途的机会。由于时间不明,无法推测出郭敬之的官职能给郭子仪带来怎样的荫封(按照刺史五品从上四品从下的官位,郭子仪身为长子,应该得到从八品上的职位,但武举时间不明,无法准确判定)。由于在武举中表现不凡,郭子仪以“补左卫长史,累迁单于副都护,镇远军使”缓慢的开始了自己的人生。从他放弃祖荫,以科举发迹来看,郭子仪身上有着唐人普遍拥有渴望建功立业,成就一世英名的自信与洒脱。然而武举在有唐一代一直制度松散,且武举出身比起制举出身的官吏,相对不受重视。唐人虽素有尚武精神,参加制举走入仕途,而后出镇边庭威震一方(如前面提到的张说),才是理想的状态。允文允武,出将入相方能快意人生。郭子仪早年的经历必定是暗淡的。他像缚与茧内的蝴蝶一样,在蛰伏中等待。
3、晋阳兄与元羡年纪相仿,都即将踏入而立之年,不由感叹岁月蹉跎,思及诸葛武侯出山时也不过二十七岁,而郭子仪的机会却在五十八岁的高龄姗然而至,比武侯享寿还晚了四年,不得不让人惊叹优秀的长寿基因对这一代名将的眷顾(其父敬之卒于七十八岁高龄,基因优秀不提)。这一年是天宝十四载,安禄山反。
安史之乱的恶果史家多有赘述,这里就不多提了。然而追其缘由,却是错综复杂,千丝万缕,既有历史必然原因,也有个中人物个人性格作为推动,其中任何一线有所改动,一代名将只怕就将寂寂一生。
4、先从历史大环境着手,罗灌水说“话说天下大事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。汉末三国天下大乱撇去不提,从晋280年灭吴,到304年李雄占领成都揭开五胡乱华的序幕,统一局面仅仅持续了24年。此后三百年匈奴,鲜卑,羯,羌,氐五族祸乱中原,战乱不断,纷争不停,白骨积山,礼崩乐坏。华夏文明遭受严重创击。虽有魏孝文帝推进汉化的举措,但实施不久就遭到鲜卑六镇起义的破坏,算是胎死腹中。而之后隋文帝统一中原与江南,汉化才得以彻底贯彻,但由于东西魏分裂时西魏由武川镇军阀把持,八柱国十二大将军多是鲜卑贵族,既日后史家所称的关陇贵族主体,即使有杨忠(隋文帝父)这样的汉人将领,却也被赐予胡姓,与胡人通婚,跟随胡人风俗生活。北周代西魏而立,后有杨坚代北周建隋,始终都是这批关陇贵族把持军政(因为杨家也是关陇贵族之一嘛),地位声望极高。这就导致了任用胡人为相为将都是屡见不鲜的事情。虽有科举制度的建立为普通士子一线希望,但终隋唐两代,士族门阀依然声望隆重。且李唐同出身关陇集团,本身胡化严重,玄宗一朝,更是地不分南北,人不分夷夏,开放阔达,任人唯贤。于是有晁衡这样的文臣,也有高仙芝,哥舒翰这样的番将。社会给了胡人足够的上升空间,也渐渐喂饱了一些人的野心。记得萧让提到过,玄宗与太宗重用胡人的策略有本质的区别,太宗所用胡将,大多出身高贵,有极高的自身约束力与荣誉感,而玄宗选用胡将,则倾向于无背景,出身卑微的,例如安禄山,这样的人一旦身处高位,往往对权利得陇望蜀,对物质则极力攫取。不分夷夏的用人原则固然呈现了大唐开放豁达的胸襟,但也造成了一些具体问题,既然可以入朝为将相,为何不能进一步为天子?之前五胡十六国的存在也在告示胡人,中华不是只有汉人才能统治,有能力可以自己来!三百年外族占领中华的历史,注定了一部分胡人将蠢蠢欲动,心痒难安。玄宗本人对汉人将领极其猜忌,却因为华夏正统的观念,忽略了一些出身卑微的胡将的野心,势必造成胡将反天的结局。 中华民族有了安史之乱的教训,从此对外族的政策由大胆接纳转为小心排斥,这是自我保护与疗伤手段, 也是结束胡人乱华后历史大趋势的必然结果。
5、既然上篇提到夷夏之论,就不得不摘出一个有趣的现象。唐朝虽然大量任用胡人为官,但安禄山军中却多有汉人为之出谋划策,调兵遣将,整个叛乱过程中起到最重要作用的是汉人团体。这个现象陈寅恪,岑仲勉(喜欢这个名字,非常唐风)等史学家都有论述。这些汉人的名单列出来将是长长一串,再此就不占用篇幅了。究其原因有二,一,河北诸镇胡化严重。安禄山所在的范阳,平卢,河东三地,聚居大量的奚,契丹,鲜卑,突厥,渤海,黑水以及安禄山出身的昭武九姓等民族,与当地汉人长期混居,汉人不免沾染了胡风。二,科举制度虽然给予寒门士子上升的希望,却远远供不应求。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可以看到,建功立业,功成名就是所有唐人的愿望,魏晋时消极避世的老庄思想完全被积极出世的儒家论调所代替,是以出现“终南捷径”这样的典故。而随之而来的怀才不遇之叹,也成为了一种社会主流。在这种境遇下,李白选择抽身而去,寄情山水。杜甫甘愿愁眉苦脸,蜗居一隅。可其他士人就未必如此放得下一腔未酬壮志。安禄山起兵,进而建立大燕,给了一部分进阶无门的士子些许希望,许多人就是追逐着这样一线光芒,反出朝廷。这算是大唐盛世的荣光下抹入的一道阴霾吧。
6、除了政治民族因素,安史之乱的爆发于经济发展受阻土地兼并密不可分。中国历朝历代的有为君主,一直都在与土地兼并做着不懈斗争。韩非子称“徭役多则民苦,民苦则权势起,权势起则复除重,复除重则贵人富。 ”唐初施行沿袭自北魏孝文帝提倡的均田制,国家授予农民田产,农民向政府缴纳田赋。 西魏宇文泰创立的府兵制,进一步在均田制的基础上,施行兵农合一的要则,农时耕田,农闲练兵,战时出征,一如《木兰辞》中所述。然而这样的制度沿袭至高武时期,已经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,高宗利用废黜元后,更立武氏的机会狠狠打击了一批关陇及山东望族,赏赐寒门出仕的官僚大量田产。隋唐初期因连年战乱而形成的“宽乡”由于封邑急剧增长而大显不足。官僚实封数的增加,再加上唐朝一贯宽松的土地买卖政策,造成严重的土地兼并,逃户日益愈增,朝廷税收猛减,战时兵源溃竭,曾一度令武周王朝大感头痛。开元九年宇文融自荐为“劝农使”,上书玄宗“循逃户及籍外剩田,犹宜劳徕,理资存抚 ”。使逃户当地落籍,且禁制以兵徭之故贻误农时,暂解财政吃紧之苦。,中书令张说改革兵制,在国库日渐丰裕的前提下改行募兵,从此兵农分离,军事训练专业化,战斗能力大大增加。然而如此以来,军费支出浩大,朝廷不得不将财政负担交予藩镇分担。 边镇节度使的军政大权骤增,又时时“以战养兵”,四方战祸不断,掠夺而来的财富却滚滚流入边镇。再加上天宝初年天下承平,户部在册人口数是唐初武德年间的两倍有余,据现代学者估算大约接近六千万。形式虽然可喜,但已大大超过唐朝经济土地可承载的上限。(昨夜略略读过葛剑雄教授所著《中国人口史》,汉,唐,宋,明各朝元羡私下一番比较,发现中国古代人口在三四千万左右的时代,社会发展较为平稳,这也可称作所谓的“可持续发展”吧)。边庭节使财力丰厚,且赋役较中原略轻。这些无田可依的人口大量归依藩镇,或提戟从军,或在军镇落地为民,节度使势力又一部攀升,《新唐书—志第四十—兵》中有言,诸节使“既有其土地,又有其人民,又有其甲兵,又有其财赋”,一个个俨然成为独立于唐室之外的小朝廷。 大势如此,一方造反,天下大乱的困局,还会远吗?
7、世间万事,既循天命,亦赖人为。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元和年间,宪宗曾向宰相崔群发问:“玄宗之政,先治而后乱,何也?”崔群答曰:“玄宗用姚崇、宋璟、卢怀慎、苏頲、韩休、张九龄则理,用宇文融、李林甫、杨国忠则乱。故用人得失,所系非轻。”此语简明扼要地点出开元与天宝政坛的迥异气象,却也夸大了宰相在国家治乱中的决定作用。姚宋二相为玄宗任命,而张九龄罢相的旨意也出自玄宗之手。隋唐罢用秦汉以来的独相制,为了减少君权与相权的冲突而启用三省六部制以巩固皇权,将相权予以分割,中书,尚书,门下三省相互牵制,相互协调来将国家机器驶入轨道。这种制度大大减少了正常情况下宰相误国的几率。然有唐一代,父子,兄弟,乃至夫妻之间的亲属关系远比君臣关系更为紧张,萧墙之祸层出不穷。玄武门的城楼看惯了剑拔弩张的背叛,太液池的湖水也浓过至亲之血。大明宫里,每个人都是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,每个人都在宫廷之外寻找自己可以依赖与利用的力量,宰辅与边将,都不再是治国与安邦的贤才,而成了权力角逐场上刺向亲人的利刃,于是朝堂多了李林甫,剑南出了杨国忠,朔漠中走来了安禄山。
世人多诟病杨国忠以裙带关系而得相位,因此对杨贵妃多加责难,指其为红颜祸水。却忘记李林甫显身政坛也是以攀附内宠为始。武惠妃长年获宠,阴怀夺嫡之意,欲废太子瑛更立寿王瑁。李林甫“多与中贵人善,乃因中官白惠妃云:“愿保寿王为万岁计。”惠妃德之“(《旧唐书-李林甫传》),又因与裴光庭之妻有私,于其仕途大有裨益(按:高力士出自武三思府中,裴光庭夫人即武三思之女)。李林甫的兴起,与其加罪于武惠妃,还不如归纳为玄宗本人对太子的猜忌所致。李瑛居东宫十二年,有功无过,声望甚佳。玄宗因惠妃一句哭诉太子兵变逼宫,而不问青红皂白废杀三子。昔日申生忧死,晋国大乱;汉武受蛊,京师喋血;隋文废长,遂失天下。玄宗沿着同一条路走下去。不知他是不是曾问过自己,真的不愿做一个慈父吗?他记得阿瑛初生带来的喜悦,阿瑶牙牙学语时叫的第一声“耶耶”,阿琚不满八岁时射来的第一头小鹿。可他也不敢忘记自己两度发起宫变,踏着亲人的血迹位登九五的经历。这一次,玄宗决定做一个君王的事实,成就了李林甫事业的开端。随着三皇子被冤杀,张九龄,裴耀卿,李适之接连罢相,李林甫终于独揽大权。这一天,是大唐盛世终结的开端。
8、李林甫对安史之乱的直接贡献提拔了安禄山这个出身卑微的蕃将。开元初姚崇拜相时提出的“十事要说”曾被玄宗奉为政治纲领,其中一条便是要求玄宗“不求边功”。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,人口的激增,与国力的提升,开疆拓土的意愿在满朝君臣心中逐渐扩张。 针对契丹,突厥,奚,吐蕃,南诏等战争接踵而至。边镇将士渴望通过战争出人头地,即使其中有王忠嗣这样但求守成的节度使,其麾下将士也因为没仗可打晋升之路受阻而怨声载道。使得王忠嗣无奈之下不得不发起一些有把握获胜的战役来犒劳下属。边镇节度使势力日盛,李林甫惧怕这些实力堪与己争锋的“出将入相”之才,极力劝玄宗收去对手的军权,大量提拔在朝中没有任何背景,只能任自己鱼肉摆布的胡人为将。诸节度使手握重兵,使玄宗时时感觉芒刺在背。在这一点上,君臣不谋而合,玄宗便由李林甫着去折腾。在内,李林甫阻塞举贤之路,在外,一批著有军功的将领被夺权。“贤人在朝,良将在边”的平衡终于被打破,太液池边唱响的梨园新曲皆成了盛唐的挽歌。此时历任朔方节度副使,单于副大都护,振远军使的郭子仪,见证了威震一方的王忠嗣黯然离去,跟随哥舒翰带刀纵骑扬威塞北,用身体保护张齐丘不受鞭笞,又眼看安思顺大破阿布斯部众建立奇功。灵州的朔风催促着一代名将迅速成长,也许是这权力倾轧,刀口舐血的生活赋予他日后突显的豁达容让不计小节的性格,既然古来征战少人回,今夜何不醉卧沙场,后世之事且留明朝再说?
9、与郭子仪等在边关渴望建功立业,时时厉兵秣马,抵御外敌的藩镇将士相比,屯驻京师的守卫大多聘于市井之间,对兵事多不知晓,由于承平日久,养尊处优,军备松弛,士气衰竭。且数量远远不及边镇士卒。在玄宗天宝元年,唐朝政府统计全国兵力共約五十七万人,其中藩镇兵占四十九万,中央扩骑不過八万,藩镇几乎占据全国兵力的百分之九十。以安禄山一人占据的三镇为例,河东军近六万,范阳军十万,平卢军超过四万,三镇共有军马三万匹有余。这样的军备支持下,安禄山尚在招兵买马,养契丹,同罗,奚等族假子八千余人。这样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,在玄宗的默许下,在宰相李林甫的积极支持下,一步步将大唐王朝推入深渊。而在朝廷内部,内耗激烈,李林甫因举荐寿王为东宫而得罪新任太子李亨,十分惧怕太子有朝一日承继大统秋后算账,于是处处与太子作对,导致李亨两度离异,屡失良佐,战战兢兢,未老先衰。储君不安则国家不稳,朝臣处于观望态度,或依附皇帝,或支持太子,每次上朝都心惊胆战,生怕自己站错队伍,朝夕不保,无心为国政出力。在民间,盛世昌平的影响下,物质财富极其丰足,每斗米的价格最低三文錢,每匹绢二百文。街道上店铺林立,备足酒饭以接待旅客,士民富庶,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。天子日日沉浸在承平君主的成就感中不能自拔,享乐主义日盛一日,上行下效,挥霍无度,至天宝初年,全国财赋收入已经远远不能供给奢侈靡费的生活习惯,掌管钱粮的官僚,也开始苛政聚敛,杨国忠在度支员外郎任上时,为玄宗大量敛财充实国库,从而得到玄宗的信任与宠幸。边庭与中央,群臣与天子,朝廷与民间的矛盾日益剧增,开元后期及天宝初年的歌舞升平,李白的新词,李龟年的新曲,都不过是暴风雨前短暂的安宁罢了。
10、压倒李唐这头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,就是杨国忠。关于杨国忠的发迹,传统史学一直归其受益于杨贵妃的裙带关系,而事实上,杨国忠与杨贵妃的血缘关系并不亲密,差一点儿出了五服。杨国忠年长于贵妃十数岁,杨贵妃是否知道自己这位从族兄的存在都是一个问题。 杨国忠生长于蒲州,从来没有于杨贵妃的生活轨迹有过任何交集。杨国忠少年经历坎坷,因为受两个舅父——武周时期“宠冠后宫”的张氏兄弟的牵累,受尽了世人鄙视。真正提携他走上仕途的,是剑南节度使章仇兼琼。章仇兼琼因见杨氏一门以贵妃之故鸡犬升天,便命自己的幕僚杨国忠利用亲属关系攀上杨家这棵大树,杨国忠相貌出众,与贵妃堂姐虢国夫人旧有私情。于是杨国忠初到长安,便成了虢国夫人的“入幕之宾“。此时恰逢李林甫权倾一时,权相致力于在朝中打击异己,杨国忠以其机诈诡辩,帮助李林甫制造了“韦坚之狱“和 “杨慎矜之狱”,有力的打击了太子李亨等人的势力,得到了李林甫的赏识提携。唐玄宗晚年生活奢靡,急于敛财,赌徒出身的杨国忠在财政方面的才能被玄宗大力利用,杨国忠为玄宗设立独立于国家财赋之外的小金库,横征暴敛来的钱帛皆用来充作玄宗的私房。玄宗年纪越长,花费越大,就愈加离不开杨国忠这位财神爷。在虢国夫人,李林甫,和玄宗本人的提携推动下,杨国忠地位节节攀升,仅仅用两三年间,一个小小“绿衣郎“摇身一变”绯衣“加身,继而”服紫“,升迁速度之快世所罕见。贵妃居于深宫,与杨国忠过往并不密切,且虢国夫人与玄宗”私交“不清不白,杨国忠身为虢国夫人的情人,只怕并不为贵妃待见吧?所以杨国忠因后宫之宠擢升高位的说法,元羡以为并不成立。
11、李林甫对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杨国忠的极速升迁感到了威胁。在与杨国忠互相攻讦的过程中一路败落,把持朝政19年的权相死后以庶民之礼草草下葬,家财被抄,子孙流放岭南瘴疠之地。“国忠由御史至宰相,凡领四十馀使,而度支、吏部事自丛伙,第署一字不能尽,故吏得轻重,显赇公谒无所忌。国忠性疏侻捷给,硁硁处决枢务,自任不疑,盛气骄愎,百僚莫敢相可否,官属悉苛督句剥相槊。”《新唐书-杨国忠传》,权倾朝野,威震百官。杨国忠在相位,受到威胁最大的有两个人,一是太子李亨,一是边将安禄山。杨国忠与太子的矛盾由来已久,在韦坚被贬案与王忠嗣案中上蹿下跳过的杨国忠,惧怕太子登基会与自己秋后算账,在太子背后处处捅刀。安禄山身领三镇节度使,杨国忠深恐这胡儿有朝一日以边功出将入相。不时在玄宗面前对安禄山百般诋毁。玄宗虽对杨国忠的小九九心知肚明,对这些小报告一笑了之,但安禄山却是如坐针毡。自己在边庭流血,杨国忠却在天子身侧进谗,今日虽获皇帝恩遇,难说明日还会受到维护。安禄山只好处处小心,用天然的胡人身份作为掩护,以愚鲁憨直的外形个性进一步赢得玄宗的欢心,玄宗一旦有诏,安禄山必立即动身上京,又将自己的幼子留在长安为质子。在向朝廷表示忠心的同时,又在暗中扩大自己的实力,对边庭战俘尽施恩遇,统统收入自己麾下,称为“曳落河”,专为自家效力。按照唐朝的军事政策,一贯在西北地区取攻势,东北地区则以守为主,安禄山依靠巨大的军事实力屡屡击退契丹与奚族对河北的骚扰,为西北战场提供安定的后方,被玄宗进一步倚为“安边长城”。安禄山军功越盛,杨国忠的攻击来势越凶猛。称安禄山蓄养壮士,招纳谋臣,储备粮饷,私制官服,图谋不轨,这些理由尤其是私制官服一条,从某些角度看还是相当有分量的。我们今天阅读史料,站在上帝视角,可以看出安禄山在天宝中期已然反相尽显,深恨玄宗不曾听从张九龄,杨国忠的建议杀之后快,但从玄宗的眼中看来,安禄山大字不识,不像文人出仕的汉人节度使有号令天下的资本,只不过是出身营州杂胡的一条看门狗而已。给他东平郡王的爵位,让他为自己守护东北边境,就是将安禄山放在了最合适的位置,一条狗想要咬死主人,翻身当家,实是闻所未闻。但是玄宗却不自知年事已高的事实,忘记了安禄山心中怀着与杨国忠同样的担忧,一旦山陵崩,太子即位,安禄山作为玄宗一手提拔上来的将领,只怕不能受容于新君吧?况且唐代自太宗开始,直至玄宗本人,君主多由宫廷政变谋得皇位,所以玄宗对与太子参与,勾结禁军的宫变极其敏感,但忽略了兵制改革之后,边将手中的权利已经大大超越了中央禁军实力。世易时移,思想观念却没能跟上时代形势,让元羡不得不为一代明君的晚年失误而唏嘘不已。
12、于是,天宝十四载,玄宗再次听从杨国忠的劝谏,诏安禄山进京,称在华清池为东平郡王开凿了一眼温泉,请安禄山伴玄宗贵妃同赴骊山。对于臣子来说,这是无上的荣耀,安禄山却称病没有及时起身,却派人回禀玄宗,称入秋必入京面圣。传令的宦官见河北二十四郡武备松弛,而安禄山蓄养的“曳落河”却日夜操练,觉出大事不妙,连夜飞驰入京禀告玄宗,自开元末期任安禄山为将后,玄宗几乎日日听到有人在他耳边唠叨安禄山将反,对于这样的报告,玄宗已经习惯了用“选择性耳聋”来应付。十一月,玄宗与贵妃在骊山华清池嘻游,好一派繁华着锦,烈火烹油的热闹景象,却不知在范阳,安禄山的骑兵已然攻城略地,所过郡县无不望风而降。安禄山多年把持河北二十四郡官员的任免之权,早已将各郡刺史别驾县令等职进行了彻底的大换血,以致叛军在河北全境,几乎没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,安禄山许诺玄宗入秋必至长安,看来所言不虚。当三镇节度使起兵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时,时间已经过去七天,叛军先锋已将逼近黄河。玄宗这才惊惶失措,连夜组织平叛,杨国忠身为宰相,听到这样的消息,竟洋洋有得意之色,自诩料事如神。有如此君臣守国门,社稷倾覆指日可待!
13、郭子仪的失落是有理由的,即使要平叛,他也不是第一人选。朔方军远在灵州,远水不解近渴。此时安西副都护封常清刚好在朝中,立时被手足无措的玄宗抓来当了救命稻草。封常清即被扣上为范阳,平卢节度使的“虚衔”(此刻此两镇节度使的官职还是安禄山占据着)出镇东都洛阳。封常清身经百战,精通兵法,不免生出骄敌之心,临行之初,向玄宗许下“臣请走马诣东京,开府库,募骁勇,计日取逆胡之首以献阙下!“的豪言壮语。封常清只身前往洛阳,开库募兵,只招得六万市井子弟。洛阳世为东都,繁华不下长安,自中宗重福政变之后即未见兵戈之事,府库中军械腐朽,不堪一击。洛阳子弟于骑马打猎,斗酒吟诗皆是能手,阵前交兵,冲阵杀敌,只怕都无一可行。安禄山手提十五万精锐骑兵,已然行至黄河,封常清于虎牢关(唐称武牢关,避李虎讳)前看着这六万新兵,既无战马,又无武器,当初饮马黄河,杀贼立功的雄心壮志,此时只怕已灰了大半截吧。事到如今,只好生死置于度外,尽忠为国一战。所幸兵勇皆是在本乡招募,此时守卫家乡,这些将士也毫不畏惧,以棍棒肉体抵抗叛军的长枪铁骑,屡战屡败,屡败屡战。每次读书到这个地方,元羡都不得不掩卷半日,好似读三国演义到单刀赴会之时,都要停下一阵子,因为知道关公败走麦城一段就在前方。而关于此次东京之战的记载,元羡读来也想大哭一场,” 禄山声势益张,以其将田承嗣、安忠志、张孝忠为前锋。封常清所募兵皆白徒,未更训练,屯武牢以拒贼;贼以铁骑蹂之,官军大败。常清收余众,战于葵园,又败;战上东门内,又败。丁酉,禄山陷东京,贼鼓噪自四门入,纵兵杀掠。常清战于都亭驿,又败;退守宣仁门,又败;乃自苑西坏墙西走“《资治通鉴第二百一十七卷(唐纪)》。恰逢这日洛阳天降大雪,白野茫茫之上洒下一片片殷虹血渍,似乎在对上天昭示人世不幸。李白在蜀中闻得此事,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《古风》——俯视洛阳川,茫茫走胡兵,流血涂野草,豺狼尽冠缨。
十一月二十日,安禄山留在长安为质的幼子安庆宗被腰斩(腰斩为私刑,不在唐律之内,可见玄宗雷霆之怒),其妻荣义郡主(歧王李隆范之女)本为招揽安禄山之故下嫁安氏,此时亦被下令赐死,朝堂内外立时风声鹤唳,与安禄山有私交的官员日夜惴惴不安。此时的郭子仪,身兼天德军使,九原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数职,为大唐防控突厥的入侵。其上司朔方军节度使安思顺因与逆首安禄山同族之故(安禄山是安思顺叔父的继子,二人并无血缘关系,安思顺为突厥人,安禄山却是粟特人),被诬与安禄山交往过密,虽免除连坐之诛,却也被解去兵权,征召入朝。朔方军节度使的大任一下子落在了郭子仪的肩上。这一年,郭子仪已经58岁,将近花甲之年。岁月流逝,半生戎马,此时终于等到了建功立业,荣妻荫子的机会。却不能像裴行俭那样扬威西域,刻石纪功;也不像薛仁贵那样脱帽退敌,晏定辽东。安禄山内乱一起,朝廷困顿,生民倒悬,西北诸镇不得不一边领兵勤王,一边分心抵御突厥吐蕃乘火打劫,被这样的局势捆住手脚,即使身居节度使之位,手握数万雄兵,建立奇功,留名青史的机会,也是十分渺茫吧。
(未完,见下一层楼) |
鲜花
-
2
查看全部鲜花
-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