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岛人的年味餐桌,一定少不了一样东西——海鲜。在众多贝类海鲜中,青岛人独爱蛤蜊。无论是啤酒屋、路边摊、苍蝇小馆,抑或是本地居民自家的饭桌,处处可见蛤蜊的身影。一盘辣炒蛤蜊,再配上一杯甘冽的青岛啤酒,不管你是识货老饕,还是初来乍到的游人食客,一口下去都得神清气爽,直呼过瘾。用青岛本地人的话讲,恣儿!
对了,在青岛,蛤蜊不叫gé lí,而叫嘎(ga)啦(la),“哈啤酒,吃嘎啦(蛤蜊)”话音一落地,尽显青岛人的洒脱豪爽气。
统筹/陈婷婷、吴一钒
文/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陈通、刘汉锋、王凤一
图、视频/青岛日报/观海新闻记者陈通、梁睿
无论南北方,蛤蜊都是受欢迎的国民美食。但对青岛人而言,有啤酒的地方就有蛤蜊,“吹海风,晒肚皮,哈啤酒,吃蛤蜊”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。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,青岛蛤蜊的名声就随梁秋实的《雅舍小品》和老舍的《蛤藻集》名扬四方。
说青岛人独爱蛤蜊是不过分的,硬要问个为什么,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绝对“上大分”。青岛三面环海,所处海域水温适宜,水质较肥,有机质丰富,尤其适宜蛤蜊等贝类海鲜繁殖、栖息。再加之冷水海域海鲜生长周期更长,蛤蜊有了充分时间积累对人体有好处的各种营养成分,肉质相比其他产区更紧实、鲜甜。
在青岛,有一个已经举办了18届的“红岛蛤蜊节”。红岛地处胶州湾东北部,是适合蛤蜊养殖的福地,养殖海域水质优良,特殊的泥质滩涂中微生物丰富,令蛤蜊饱满肉厚,鲜嫩爆汁,鲜中带甜。更重要的是清蒸后会呈现乳白色的汤汁,堪比牛奶,口味销魂,这是红岛蛤蜊与外地蛤蜊最大的不同。
说起青岛的蛤蜊,不得不提一句“赶海”。作为一座滨海城市,下海挖蛤蜊是青岛人引以为傲的乡愁情结之一。无论是最为适宜的盛夏时节,还是阳光充沛的冬日,赶海人常拎着小水桶,穿着水鞋,戴着橡胶手套,来到退潮后的海滩,专心致志地挖着小蛤蜊,“一挖一麻袋”是常有的事。
如此一来,产量大、口味鲜甜独特、物美价廉,还能自己挖呀挖的蛤蜊自然而然成为了青岛人餐桌上的家常菜。当青岛人缺下酒菜了,“走,挖点儿去”。
原汁蛤蜊、冰镇麻辣小蛤蜊、蛤蜊疙瘩汤、微波蛤蜊、蛤蜊水饺、蛤蜊包子、蛤蜊槐花饼、蛤蜊土豆饼、蛤蜊炒鸡、蛤蜊芸豆面、蛤蜊肉拌黄瓜……在春节的年味餐桌上,青岛人常以超乎寻常的想象和大胆实践,将蛤蜊“七十二变”。手法多样,口味各异,蒸、煮、拌、烤、炝、炒、爆、炸、烧、烩、汆汤、制馅等多种烹饪方式轮番上场,鲜、甜、香、弹、爽、滑、嫩,丰富口感让你管够儿,肚儿饱!这个时候,别忘了往那热气腾腾、锅气满满的火锅汤底里撒上一把,这也是蛤蜊的绝佳食用方法,别问啥味道,问就是一个字,鲜!鲜掉眉毛那种鲜。
春节期间,为了讨个新年的好意头,许多青岛人还会以蛤蜊为主要原料开发许多创意菜式。如“花开富贵”蛤蜊酿肉,“超级给力”“超级吉利”蛤蜊鸡等。以蛤蜊酿肉为例,先将新鲜的蛤蜊焯水至微微张口,再将和好的肉馅一个个酿入蛤蜊,水开后上锅蒸15至20分钟,再将调好的葱花、蒜末、酱汁淋上即可。不过,这些做法与老青岛人讲究的“吃海鲜要原汁原味”原则稍显背离,但过年嘛,热热闹闹图个好彩头,费事儿也忍了!最重要的是,不管蛤蜊怎么“变”,海的味道,蛤蜊都知道!